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宽广,涌现了很多大师级人物。可能你对他们了解得不是很多,但是当提到他们的成果你或许就知道了,原来是他。
第一位:“中国材料之父、中国高温合金之父”师昌绪
师昌绪(-),金属学与材料学家,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之一,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、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,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。
主要从事合金钢、高温合金及材料强度的研究工作。领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气冷涡轮叶片,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,使中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、由实心到空心,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。
年12月10日,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号公报,将第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“师昌绪星”。年11月10日“两院”院士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,享年96岁。年2月27日,师昌绪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。
第二位:中国塑料之父”徐僖
徐僖(-),高分子材料专家,教育家,高分子材料学家、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。
他长期从事高分子力化学、高分子材料成型基础理论、油田化学以及辐射化学等领域的研究。在高分子降解、共聚、氢键复合、高分子共混材料的形态与性能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。他是我国高等学校塑料专业创建人之一,撰写了我国第一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《高分子化学原理》,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。
第三位:中国粉末冶金之父黄培云
黄培云(-),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,中国粉末冶金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,中南矿冶学院(现为“中南大学”)创始人之一,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。
他创立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,被国际上称为“黄氏粉末压制理论”。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、航天、航空、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。独著与合著学术专著《粉末冶金原理》、《粉末冶金基础理论与新技术》。
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,年起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。年2月6日于长沙病逝,享年95岁。
第四位: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
何炳林(-),高分子化学家和教育家,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开创者,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。
何炳林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机构,之后又成功从贫铀矿中提取出达光谱纯度的浓缩核燃料“铀—”,为我国原子能国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。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,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分子化学科技人才,并在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。其中,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,发明了大孔离子交换树脂,并对其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。
第五位:中国3D打印之父卢秉恒
卢秉恒,中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科学家、机械工程专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,西安交通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、中国增材制造标准委员会主任。
他主要从事快速成形制造、微纳制造、生物制造、高速切削机床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。开发了国际首创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机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、光、电一体化快速制造设备和一系列快速模具制造技术,发明了农业节水滴灌器抗堵结构及其一体化开发方法。
先后主持20余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。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、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、“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”称号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、全球华人蒋氏科技成就奖等奖项。
第六位:中国芯之父邓中翰
邓中翰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科协副主席、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、“星光中国芯工程”总指挥,中星微集团创建人兼首席科学家,微电子学、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专家。
他成功地开发出中国第一个超大规模集成电路“星光中国芯”数字多媒体芯片,并打入国际市场的“中国芯”——“星光中国芯”,彻底结束了“中国无芯”的历史,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史文物收藏,并成功占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%以上份额,被业界称为“中国芯之父”。
第七位:石墨烯之父安德烈·海姆
安德烈·海姆(AndreK.Geim),拥有荷兰和英国双重国籍,物理学家,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,英国皇家学会院士,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,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,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、英国皇家学会研究教授。
他主要从事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研究。在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余篇(其中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论文30多篇),共计被SCI引用多次,多次入选Thomson—Reuters世界高被引科学家的前10位。
年,海姆和诺沃肖洛夫制成石墨烯材料。自此,石墨烯迅速成为物理学和材料学的热门话题。年,安德烈·海姆和康斯坦丁·诺沃肖洛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,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。
你还知道哪些材料大牛人,欢迎补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