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年,宇宙面目愈发清晰环球网

白癜风吃什么中药好 http://m.39.net/news/a_5882382.html
本文转自;深邃的星空,埋藏着无数奥秘,叩问年的宇宙苍穹,阵阵回响唤起惊奇与敬畏无数:人类首次在银河系外发现氧气、绘制迄今最大宇宙三维地图、发现“不可能存在”的中等质量黑洞……宇宙的秘密,正在一点点被揭开。或是身边的天文奇观,或是地外的生命迹象,我们总在追问的路上,渴望收获更多。宇宙还我们以新知,并以更多未知引领我们遥望未来。银河系边界探清后,“身边”的星系究竟有多少?借助引力波首次探测到中等质量黑洞后,人类是否能破解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谜团?回望,我们以一趟时光穿越之旅,再次与宇宙对话。本报记者金凤氧气现身河外星系氧在宇宙中的丰度仅次于氢和氦。此前,天文学家曾认为氧分子在恒星间的空间内应普遍存在,但一直未有证据表明银河系外也有氧气。这一“悬疑”今年2月1日《天体物理学》杂志刊发的一篇文章被解开。在距地球5.6亿光年的“马卡良”(Markarian)星系内,中外科学家联手发现了氧气。据悉,这是人类首次在银河系外发现氧气,也是迄今为止在太阳系外探测到氧气最多的一次。“马卡良”位于大熊星座。此前,天文学家在银河系内的猎户座星云和蛇夫座星云都探测到过氧气。据推算,“马卡良”的氧气比重是猎户座星云内氧气比重的倍。科学家推测,“马卡良”内经历了比猎户座星云更强烈的氧气形成过程。天文学家表示,在地外物质的光谱中发现氧气、水等存在的条件,不能就此断言其所处的环境中一定存在着生命;看不到这些“标志物”,也未必没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。上述研究论文第一作者、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王均智表示,这次在银河系外发现氧气,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宇宙物质组成的认识,对于星际介质中氧气的形成和消耗等相关理论提出了挑战。“此次研究是科学家首次在银河系外发现氧气,但氧气在星际空间的含量为何普遍远低于预期,仍是未解之谜。”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首席科学家李菂表示。首次揭示月背地下结构月球背面的冯·卡门撞击坑所在地——南极—艾特肯盆地,是太阳系中最古老的撞击坑之一,形成于40亿年以前,保留了原始月球的岩石,这里也是月球上已知最深的盆地。年1月3日,嫦娥四号探测器在冯·卡门撞击坑底部成功着陆。之后,“玉兔二号”月球车利用全景相机、红外线光谱仪、测月雷达等先进仪器,对月球背面展开科学探索研究。年2月27日凌晨,国际科学期刊《科学·进展》在线刊载了中国“玉兔二号”月球车为冯·卡门撞击坑做的“CT”结果。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、苏彦领导的科研团队,利用“玉兔二号”月球车上的测月雷达,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的分层结构,发现地下物质由低损耗的月壤物质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块组成。这是人类首次揭开月球背面地下结构的神秘面纱。具体来说,研究团队沿“玉兔二号”行走的米路径,在深度40米的范围内,识别出3个地层单元。其中,第一单元为月表到地下12米的细粒月壤,内嵌有少量石块,这一层形成于多个撞击坑互叠的溅射物之上;第二单元为地下12米到24米的溅射物沉积层,其内部存在大量石块,甚至形成了碎石层和碎石堆;第三单元为地下24米到40米,是更古老的溅射物在不同时期沉积和风化的产物。研究人员表示,该研究可帮助人们了解月球撞击和火山活动历史,有望为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研究带来新的启示。探明银河系边界天文学家早就知道,银河系中最亮的部分是呈薄煎饼状的恒星盘,太阳便身处其中,其宽约12万光年(1光年约为亿千米),恒星盘之外是气体盘。一块巨大的暗物质光晕包裹着这两个圆盘,并延伸到远远超出它们的范围之外。但由于这个暗晕不发光,因此科学家很难测量银河系的直径。3月23日,美国《科学新闻》网站报道了一项来自英国科学家的研究,英国达勒姆大学天体物理学家艾丽丝·迪森及其同事利用银河系附近星系计算得出结论:银河系的精确直径为万光年,误差不超过40万光年。为找到银河系的边界,迪森团队利用计算机模拟了银河系和其附近大星系——仙女座星系并排出现的情况。结果表明,位于巨大星系暗晕边缘之外的附近小星系的速度会显著下降。利用现有的望远镜观测结果,迪森团队发现,银河系附近的小星系也出现了同样的速度下降情况。这种情况发生在距银河系中心约95万光年的地方,此处应该就是银河系的边界。由此他们得出结论,银河系宽约万光年。美国约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学天文学家罗斯玛丽·怀斯指出,最新测量结果可以帮助天文学家厘清银河系其他性质。例如,银河系越大,其“体重”也越重,与它“共舞”的星系应该也会越多。科学家迄今已为银河系找到约60颗“舞伴”,未来应该可以找到更多。夏至巧遇“金边日食”6月21日,当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时,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一天,这一天正是夏至日。同一天,天幕剧场也上演了本年度最精彩的天象演出之一——“金边日食”。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程师胡方浩介绍,这也是本世纪唯一一次在中国可见且恰逢夏至日的日食。日食食分大小取决于日、地、月三者的位置关系。中国天文学会会员、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解释说,被遮挡的太阳离地球愈远则其视直径愈小,而遮挡太阳的月球离地球愈近则其本影愈大,所以当太阳处于远地点而月球处于近地点时,食分最大。两千多年前,日食就启发人类认识宇宙,发现地球公转的规律。当太阳被月亮遮挡时,人们更容易观测到太阳日冕活动情况,从而有助于对其未来活动趋势进行预测。日食作为一种天文现象,对星地通信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电离层有一定影响。与以往日环食不同的是,此次日环食非常接近全食。太阳整个圆面超过99%的面积被遮住,剩下的一圈金边儿非常细。有专家表示,在21世纪剩余的80年里,发生在我国范围内的日环食仅剩10次,其中5次将发生在极北或极南地区,环食带范围小、月球地影过境时间短,不便观测。迄今最大宇宙三维地图出炉宇宙诞生于约亿年前的大爆炸。对于宇宙的早期和近期,科学家都有所了解,但其间亿年宇宙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,一直是未解之谜。7月20日,据外媒报道,在对多万个星系和蕴含巨大能量的超亮类星体进行分析后,国际斯隆数字巡天调查项目(SDSS)发布了迄今最大的宇宙三维地图,讲述了宇宙在亿年间的膨胀“故事”,填补了人类在宇宙史探索中的空白。绘出这份地图的是多国科研人员组成的“扩展重子振荡光谱巡天”项目(eBOSS),它是SDSS的一部分。这一成果的获得,建立在世界各地数十家机构的数百名科研人员超过20年合作的基础上。研究显示,构成宇宙结构的细丝和空隙始于宇宙诞生仅30万年时。此外,宇宙在大约60亿年前开始加速膨胀,且此后一直持续膨胀。这种加速膨胀似乎是由暗能量所驱动,这一点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致。此外,研究人员指出,天体物理学家早在多年前就知道宇宙在膨胀,但一直无法精确测量宇宙膨胀的速度——哈勃常数。eBOSS和SDSS的调查结果表明,宇宙目前的膨胀速度和早期由其他研究得出的膨胀速度不匹配,仍需科学家进一步的研究调查。找到“不可能存在”的中等质量黑洞9月2日,据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dk/6528.html